2007/08/31

道不道德的交易?~《性工作者十日談》






性工作者在十日裡,會做些甚麼?
少女白天扮純情,夜晚做雞。北姑一晚出街鐘四次,仲可以工餘時間跑私鐘。小姐下班後到鴨竇虐鴨,男妓下班後又到夜總會虐雞……等等。但「性工作者十日談」不是想說這些。它的題旨大得多,卻又老生常談得很。

2007/08/30

神田町物語 ~《居酒屋閒話》~ 李長聲



中國人看日本,真箇纏繞曲折,百轉千迴,翦不斷,理還亂。

二千多年來的天朝主子、文化導師心態,以鳥瞰之勢保持著一個自負的距離。到甲午戰敗一覺醒來,再由抗日到哈日……中國人其實從沒對一個國家比對日本更有興趣,更沒有那似熟悉而又極陌生的微妙感。於是,中國從來不乏解構日本的學院專家,亦從不缺深入倭穴、既投入又抽離的旅日作者。

侍魂之共業 ~《武士的一分》






日本武士,感覺上是很峻很酷的階級。生活出入有度,思想饒有禪意,遇敵一往無前。武士克己而決斷,一劍揮出之傾刻,遇佛殺佛,遠離生死的羈絆。

有一本武士道著作《一刀流聞書》,話說武士荒木右衛門討伐伊賀上野,荒木有云:「劍道之勝,唯依捨身取敵而已。如不抱必死之念,必敗無疑。」原來,當男人出幽入冥時,型得很!

2007/08/28

《看了明朝就明白》~ 王春瑜 《看了明朝不明白》~ 熊召政









黑格爾說,世界充滿非理性事件,於是歷史會作出安排,讓理性介入,這便是歷史的詭計。所以歷史是呈動力曲線前進的,物極必返,盛極必衰,這是歷史之必然性。

明朝,是中國專制帝皇統治史上其中一個最黑暗皇朝。朱元璋農民出身,肚裡沒半點文化,有一份濃烈自悲感,對付知識份子絕不手軟。燕王朱棣從北平直搗金陵篡位,誅了方孝孺十族,更對江南士族大開殺戒。至神宗廿五年不視朝,奏摺留中不發;宦官隻手遮天,廠衛橫行。歷史的曲線,已擺到一個極端。


2007/08/27

宇宙邊緣一抹星塵 ~ 《太陽倒數》






又一群太空精英、又是拯救地球任務 (其實是拯救太陽),但《太陽倒數》不是 "armageddon",沒有地球受襲的壯觀災難場面,沒有太空人身負重任一字排開的超型姿態。導演 danny boyle (此人拍過《迷幻列車》,絕不是二打六) 心知肚明所有闖入宇宙深處的意像,都逃不出「2001太空漫遊」的廣闊身影,所以《太陽倒數」毫不避諱;也有操控全太空船的真人發聲總電腦 (不過改成女聲);也有身穿太空衣「室外維修」(不過改成黃金甲式反日光照射太空裝)。然而《2001太空漫遊》主題定位一清二楚 --- 探討人與電腦的關係 --- 《太陽倒數》卻想說些甚麼呢?

2007/08/25

屍油太淡 ~《降頭》






我們熟悉的亞洲主流恐怖片,從前分成中國、日本、南洋三個系統,前者幾乎全部香港製作 --- 共產黨是無神論組織,鬼片乃四舊兼大毒草;直至近兩年才有中國拍攝的鬼片出現 --- 後者多為馬來亞出品,蔡瀾也監製過四部,水準當然屬三流貨式。近年則南韓及泰國製作大行其道,港鬼幾乎絕跡。

《菜根譚》嚼而有感兼淺談存在感受


一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他的著作
《生命的學問》裡,有一篇文章為“哲學智慧的開發”,闡述諗哲學所須的氣質。其中一點,對我個人來說,非常深刻。那是「對於現象常有不穩與陌生之感」。尤記得當年讀到這一段時之一刻,心生震動,不能自已。

某年我身住離島,一個仲夏之夜,空氣異常納悶,遂到甲板上吹海風去。及至海之中央,忽見一島,上天下海未有一點燈火(今天生活於先進的香港,就算是鄉野處 --- 如果還有的話 --- 也難覓一無燈光處,更枉論城市矣);只見闇天黑地、窮山惡水。俄而想到,萬古以來,它就是如此地老天荒地存在著。突然心頭湧起一片涼意,覺得自我突然抽離自己,但感悲情湧現,莫可名狀。那時我尚未接觸任何哲學,故殊不能以知識或智慧以解之。及至讀牟先生之書,才頓有所悟,也許,這就是所謂的「存在之陌生感」吧!

2007/08/24

略述佛教之「俗諦」義 (2)


俗諦是執著,須要化掉,這個想法對西方人來說直是駭人聽聞。自中世紀以來,西方哲學家一直努力為這個佛教所說的俗諦建立架構,成立智識論系統,肯定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。由法國的懷疑論者笛卡兒,到英國的經驗論者休謨,都未能完整地確立客觀事物存在,以及事件關聯之必然性。直至德國的康德建構起「超驗觀念論」,知識系統才確立穩定性。

康德把知識之形成分成三層,第一層是感性,即對客觀事物的記憶;第二層是主觀心靈架構,亦即想像;第三層是知性,透過超越的統覺之能力,將物料與素材了解、分析、整合與重鑄,得出知識後返回來為感性層服務。所以康德最重視知性,他有一名句:「知性為自然立法」,自然就是現象界存在的萬事萬物 --- 佛教的一切法當然亦涵蓋了這個自然 --- 以時間與空間作為感性的形式條件,再以質、量、關係、程態四類下之十二範疇這些先驗概念,來決定現象裡的對象,並證明出因果聯繫有其客觀必然性。康德這套知識論系統是非常有意義的,假如因果並無必然關係,科學還有堅實基礎嗎?2

略述佛教之「俗諦」義 (1)


莊子云:「臉上被刺七個孔後,混沌就死了。」

阿當與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後,眼睛開了,知道什麼是羞恥。

這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「生命破裂而離其自己」吧!嬰兒的幸福安詳,只是我們的主觀投射,把這種嚮往套在他們身上而已。就如大鵬鳥飛翔天際,那份逍遙,不也只是我們套於她身上嗎?然而,混沌破裂,我們方可思可感,方可體驗生命的震撼。當母親凝望著孩子恬然睡在床上,一顆心融化了。這感受,再有系統的精密語言,都無法表詮。西方的詮釋學,說了一大套,但母親凝望孩子的一刻、佛陀見道的一剎,詮得出來嗎?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,無人讀過不感動的,最後兩句說:「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」人,很多時候,就是不知所云。混沌死了,湧出六識,生出符號相,生出文字相,也生出邏輯、知識、科學,世界被量化了,卻量化不了真實的生命。

lost in bangkok





上月去了曼谷攤抖幾天。我不是一年去曼谷三五七次的人,對上一次已是兩年前。

曼谷絕對是「孤獨星球」那些「一生必訪城市」五甲常客。東方獵奇色彩濃厚,佛寺遍地,創意精品譎緻;而且人慾橫流,男孩標緻,十分切合西方國際白人口味,一套「迷幻沙灘」便把 khao san 區烘起來,成了鬼仔背囊友嚮往的LSD聖地。

wrong time wrong place ~《老港正傳》






「銀都」是左派機構,製作的東西卻不一定左。不少本地電影人曾在她的庇蔭下,得以開拍一些半另類影片。例如當年劉國昌的《廟街皇后》、關錦鵬的「人在紐約》,都屬高風險電影。這部《老港正傳》卻很左,但只是主角左,主題卻不左;何只不左,簡直諷左寸左,打著紅旗反紅旗。

2007/08/22

入埃及記






遊埃及,感受良多。

智慧極高的古代埃及人已不復存在,今日阿拉伯人所統治的已非原來的埃及,基本上是亡種亡國了。埃及位處兵家必爭之地,南有大堆匈奴鮮卑氐羌羯,北臨地中海,司巴達兵團及馬其頓大軍、鄂圖曼與羅馬帝國環伺。當軍事力量下降而遭入侵統治後,整個民族有沒有力量延伸下去呢?

古埃及的管治方式,乃皇權結合寓神話於統治的神權政治,且倡議多神論。帝國的主流信仰是求永生,「核心價值」卻欠奉;國民一生學習法老王如何行賄天神。試問當亡國之時,此等“價值觀”如何救國?

2007/08/20

心湖裡的彩筆 ~《波特小姐》

















當然,beatrix potter 很幸運,生在富裕之家,無須像羅琳般在火車站寫稿,前景像路軌一樣茫茫。波特小姐只做了些太簡單的事 ---- 窮一生專注地做自己愛做的事,如此而已。不為利祿 (again,她無須擔心五斗米,比好多人幸運),沒有形形式式的計算,但心弦間有形而上的知音人。所以,筆下的小兔子小鴨子都會跳動起來,有驚奇快樂,有黯然哀傷。

試論澤庵《不動智神妙錄》


試論澤庵《不動智神妙錄》

澤庵,乃日本宮本武藏時期一個和尚。《不動智神妙錄》,乃澤庵給柳生但馬守*的書翰。這是一部闡明「禪劍合一」的著作。

島國日本,根源性地受中國文化的影響。平安時代,日本派遣大量“遣唐使”到今天日本人依然認為達至人類文化頂峰的大唐盛世中國來,禪宗亦由之傳到日本。日本是島國,孤懸四海,充滿不安感;加上文化根部源於中國,形成一份深層的自卑。於是,日本便衍生出一種非常獨特的思維與文化。牟宗三先生說過,日本的文化核心有三:櫻花、武士道、禪。日本人追求一閃而逝的淒美櫻花生命,就如中國詩人李白一樣,對「蓄勢一擊」的遊俠兒精神,有一份癡迷的嚮往。日本劍道,正是此中精氣神的提煉。

略述從唐君毅到韋伯的經濟制度與精神之形成


唐君毅先生在《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》一書中認為經濟意識、經濟活動以至經濟社會組織的形成,皆根源於道德理性。唐先生的思維進路,大抵以此方式推進:

關於荀子《性惡篇》的一些思考


在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群中,荀子赫赫有名。許多普羅大眾,就算不知道王陽明、朱熹等名儒,都會聽過荀子的名字,對他有一點認識,而這一點認識往往不是來自其建構的人文哲學、自然主義哲學及管治哲學理論,而是來自他所陳述的一個主張 – 人,天生是性惡的!也便是《性惡篇》的主張。

塞納河畔身影流旋 ~《我愛巴黎》






06年小資階級最熱門話頭;每五分鐘一則,看巴黎、也看世界。


好幾個故事非常深刻 - 杜可風那個除外 - 壓卷戲由 "sideways" (《酒佬日記》)鬼才導演 alexander payne 操刀:一個來自悶到抽筋的丹佛中年女郵差,講得幾口唔咸唔淡 – 帶美國中西部腔 – 法文,隻身到巴黎旅行八天 (結果用了六天適應時差)。

行過大街小巷,心無所感;事在性情之際,語不驚人。最後一個人坐在公園長椅上,吃著法國長麵包;忽然,驚天動地,卻也寂天寂地 ---- 勉強以語言描述,或可叫做「存在的陌生感」吧! 

這感覺,當年一個人在歐洲旅行時,說不出來。


今時今日,依然說不出來。

極樂 ~《純粹力動現象學》~ 吳汝鈞





吳汝鈞的《純粹力動現象學》,是一本超過一千頁的磚頭哲學書,為作者自家所建構的「純粹力動形而上學系統」之總論。
本書內容且不論,最令我有所感的是本書作者背後的故事而至此書之面世。 

佛學對後現代世界與虛妄未來的呼應 (2)






人類自工業革命始,大量消耗地球資源;自上世紀七十年代,資源消耗更進入一種幾近瘋狂的狀態。作家James Lovelock 在近作“The revenge of Aria”(且譯為“大地之母的復仇”)裡提到,隨著佔全球人口三分一強之中國及印度快速崛起,地球的資源供應及分配將進入空前緊絀狀態。客觀的數據是駭人的 – 鐵及銅等原材料礦將在數百年內開採殆盡,而石油及煤更僅堪數十年使用。“溫室效應”威力日顯,地球上幾乎每個地方都可切實地感受到由此現象所衍生的影響;難怪物理學大師霍金對人類能否活過未來一百年表示極大懷疑。

佛學對後現代世界與虛妄未來的呼應 (1)


佛學對後現代世界與虛妄未來的呼應 (1)

佛教,世界之大宗教也。其精神博大,其義理精微,其歷史源遠,其境界幽玄。從印度到中國、日本、西藏、斯里蘭卡至南洋諸地,人才輩出,妙義紛陳。然而此一大宗教,其教義卻往往遭人誤解,甚至扭曲。一般普羅大眾乃至部分佛教徒,未能把握佛教核心精神,甚至與佛陀之本懷毫不相應。箇中原因,也許是宏法者良莠不齊,對義理闡釋不妥;也許乃時代風氣越見功利,世人多求現實利益,對出世間境界,及諸般深微哲理,根本亳無興趣;以至種種浮淺說法,以訛傳訛,而世人亦不求甚解,一些觀念被過份簡單化、膚淺化,扭曲了正大的義理。譬如此一說:「佛教是消極的。」這是個頗為一般人所認同的觀念。然而,佛教真的是一個「消極的宗教」嗎?這觀念諦當嗎?這句話的分際該落在那個地方上呢?

《偷書賊》~ 馬格斯•朱薩克







當「要被荷里活買下版權」變成寫小說之目的,閱讀的方式亦應相應調整。以往李瀚祥與胡金銓等大師以文入畫,今天讀諸如《歷史學家》等混合歷史獵奇曲折奇情的磚頭小說,亦大可自我構思將來在大銀幕中 --- 由諸如祖舒麥加等撚手商業巧匠 --- 呈現的 commerical craftsmanship 影像。《偷書賊》從死神的角度敘述一位小女孩在納粹魔爪下從書本裡找尋真諦 - 敢說不精算?當赤子之心越發廉價,越覺丹布朗擺到明算到盡來得比較「誠意」。

《國際政治夢工場》~ 沈旭輝






從電影入政治,不算新意。沈旭輝的怪傑-NESS,在於梁款所講的「港式能量」之表現,這就顯得獨樹一幟,過癮得很。情景正是這樣:一個電了染了髮的牛津國際關係博士打靶仔,在新填地街茶餐廳講國際政治與歷史!本來很趕客的課題卻弔詭地趣緻,再撈一些即食哲學理論,成件事騎尼麻甩得緊。港府甚麼智庫之類的機構要為香港找到「中西文化交匯點」的國際市場定位? Insight就在此中尋。

《兄弟》~ 余華






如果《活著》是天地不仁與民族苦難的總濃縮,那麼《兄弟》的「慘故事」已是一齣歡樂今宵。文革與開放改革,兩個狂飆時代,對身歷其境的人來說,豈只是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那麼皮相?

《西班牙像一本書》~ 林達





林達繼續游走於自家製的歷史與國家地理頻道。一卷鉤勒於比利牛斯山脈旁的大國崛起編年史。摩爾人與天主教徒的分聚離合、塞凡提斯的荒唐式人文主義理想、哥雅的闇黑、彿朗哥的鐵蹄;西班牙就如聖家族教堂的輪廓與面貌 --- 不啻一幅滿是曲線起伏的滄海桑田拉丁木刻畫。